。
德国是一个海外投送能力比较弱的后发工业国。国内领导层也有充分的认知,青岛孤悬海外根本就没有坚守的价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作为一个简单的海外钉子,是必然要被英法等国家的拔出来的。
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便宜我的敌人,不如便宜我敌人的敌人。
该把青岛直接送还给北洋政府才是。
但是德国的威廉二世是个神经质的皇帝。作为主动挑起世界大战的君主,对其实力的自傲和赢得世界大战的自信,让其不能接受投降这个选择。
于是青岛必然选择坚守,那么英法日俄在远东联合进攻青岛?
有一定实力的,把列强通过青岛,向山东半岛将近1000万人口的市场,进行商业品倾销,竞争而无能为力,视为眼中钉的北洋政府自然是要严重抗议的。
所以一方面作为海外列强商品倾销的据点,随着工业商品的来路被掐断,失去了效果。
一方面又因为北洋和列强的分歧无法确认结果,所以被搁置了。
在战争正式结束之后,随着世界的经济被战争破坏,进入市场收缩周期,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维护本国的商业利益。
英、法、日作为战胜国,接收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以弥补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
而袁世凯集团刚刚在战争中恢复了对山东将近1000万人口的市场控制工业增长。已经吃进嘴里的肉,凭什么要我再吐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