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大概,查到了一个数据,说建国以后的全国各地根据情况不同综合下来,平均土地田税是15%。
没有去查更详细的东西,对我来说够用了,我认为这15%的田税是毛利,就是说这个数字的田税统计,是没有去掉管理等各级人员消耗,和运输损耗,更别说一穷二白,没工业,商业收入,和战争留下的庞大的军队消耗了。
就算粮食就近调配,但是国家需要的工业建设,军队政,工各个系统消耗,这些粮食肯定是要转运的。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国内政府收到的,农业产出所有剩余能量也就,占全部人口的12%左右?去掉几百万军队,政工,交通,城市里残余的传统上层建筑,一些国家职能海军啊,文人阶级啊,什么的,能剩下多少财政盈余?
建国的时候,那时候全国人口有多少?差不多5.4亿人了把?从世纪之初就开始战乱不断,整个国家打得一穷二白。
传统士绅百分之十农业税收集的整个税收系统都崩的差不多了。
能量散逸,下沉,人口数量滋生,没有这个时空东北和北京这样的势力去做国家工业化尝试。
按照我的印象宣传中说的是,那时候的城市人口不足1%也就是50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1%~2%的非农人口?
而且这1%~2%的非农人口,有多少是标准意义上的非农人口?是真正的工业人口,和为工业人口服务的人口?
这些城市人口是传统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型城市人口吧?比如说传统的社会统治机构,他们在聚集在城市里,是在从事生产?还是在负责消费?
很明显,我认为是后者,他们的城市化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