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为此一显学始祖,他的修行必然已经超越了人王,超越了后世的‘此岸’、‘渡河’之境,或为彼岸存在。
但是,彼岸存在的身影,贯穿过去未来现世。
光阴岁月是环绕在他们身畔的河流,却不能致使他们身陷其中,随波逐流。
然而今下的文王姬昌,却没有展现出这般贯穿过去未来现世的气象,他不知后世景象,只是凭借苏午展现出的气息,推断出了苏午‘后来者’、‘井外人’的身份。
这是为何?
是因今下之世,尚没有‘三不在’的境界划分?
所以姬昌不曾踏临彼岸,也就无从谈及贯穿过去未来现世——这个原因,在刹那间就被苏午否定。
如陶祖一般茅山祖宗人物,所临时代亦无‘三不在’之境,没有此与彼的区分,只有茫茫元河覆淹一切,但陶祖身受重创之下,仍旧将身演化作了阴间,而元神则在后世寻到契机,一举登临此岸!
光阴的力量在陶祖身上仍有显证,但他实力全盛之时,距离跳出这光阴,贯穿过去未来现世,或也只有半步距离,甚至是,他实力全盛之时,说不得本身就是齐平彼岸的奢遮人物!
文王姬昌单单以此二十四卦带给苏午的感觉,便要强过陶祖。
那这般易道始祖,至少也该是齐平彼岸一级的存在了。
若原因不在此,莫非是因为如姬昌一般人物,虽然已然能齐平彼岸,但最终也就此陨落?而自身当前所见的姬昌,亦不过是一道历史留影而已?
苏午念头飞转,在眨眼间又否定了这个可能。
如能抵达彼岸,便可以谓之曰‘一证永证’——它们的沦灭,亦必然是彻彻底底、断灭了所有因果、消失了所有‘死而复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