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社会生产力和意识形态不同,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还有思维方式甚至眼界见识都不一样,治国方针自然不同。
他不会自大得认为以了两千多年的知识积累就能像神一样,动动嘴唇就能将这么一个泱泱大国治理得国泰民安,那太不现实了。
樊伉看着张良身后满架子的书,道:“我能借几本留侯的藏书回去印刷吗?”
张良还道他终于想认真读书了,心下甚慰,点头道:“我府上的书简郎君想借多少都可以,若是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来问我。”
“……”樊伉一听就知道张良误会他的意思了,忙道,“不光是我自己读。其实我打算在栎阳城建一个学校,还想挑几本印出来当成教科书。”
樊伉估摸着张良应该不懂教科书的意思,顿了一下,又解释说:“就是拿来当教学生的书本。”
张良微感诧异地看着樊伉,道:“郎君莫非也想象孔圣人那般开山建派么?”
“……”樊伉满头黑线,心想什么开山建派,说得好像他是个山大王似的。
“不不不,并不是。”樊伉谦虚地道,“我只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比如如何种地如何养蚕这些技艺教授给愿意去学习的人,若是有人愿意学习治国之道,我也希望他们能像留侯萧丞相这般知民间疾苦,肯为天下百姓先,做一个于国于民有大用的人,而非那种万事以利为先的蝇营狗苟之辈。”
说完还一脸忐忑地看着张良。
这个年代学问是贵族才能碰的东西,尤其是整个社会还没有一套完整成体系的学习理论知识,人们对于学问还处在自我摸索的阶段,很多学识基本都是靠着人们总结无数次的实践后得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