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看得连连点头:“很是尊师重道。”
\n
武周年间,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却对那个“班长”感兴趣,她们眼眸闪闪亮亮地羡慕着:“这女孩儿真精神,真讨人喜欢。”
\n
而且她是女孩儿,却让所有同窗佩服、听她调派差遣,想必书读得好、做事也周全,瞧她方才定下章程来多么果断啊!选派人出去也妥当,而且她们还发现了,聚集在女孩儿身边的,副班长是男孩儿,负责跟同学收钱,另有“学委”也是个女孩儿、“团委”还是个女孩儿,直到“课代表”才又出现了男孩儿。
\n
算起来,男女任这学舍的“官位”倒挺均衡的。
\n
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正好在办女学馆,于是这又叫她们有了启发,太平公主笑道:“后人连一间学舍里都分出那么多活计来?倒也好,这么小学着理事,日后真入了朝堂,也能学会那些弯弯绕绕了。”
\n
上官婉儿朝其他身上没有“官职”的学子努了努嘴:“殿下您瞧,还有些不爱此道的,也能专心读书。”
\n
开始上课以后,她们开始复习“中考考点”,由老师帮着抽查每个人的背诵情况,有许多人都背不好的,便让那“学委”领大家复习重读,一时间书声琅琅,各朝古人也听得津津有味且两眼放光,尤其是唐宋两朝,后人“必考”的几乎全是他们的诗词歌赋!
\n
他们听着后人先后背了李白《行路难》、苏轼《水调歌头》、杜甫《春望》、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辛弃疾、陶渊明……数量最多的便是苏轼、杜甫和李白了。
\n
后人背一句,他们便也跟着诵读一句。
\n
前面这些孩子背得都还不错十分顺畅,直到背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和《诫子书》,于是学习不精的便暴露了。这其中还有林菱,她外头想了半天,只记得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了,至于《诫子书》那更是一句都不记得了!她心有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