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而知。而自己偏偏连王文佐的手书都没有一封,这意味着什么再明显也不过了。想到这里,他不禁长叹了一声:“明明可以在岸上看风景,却跳到水里扑腾,我这是犯蠢呢?还是犯蠢呢?”
\n
公元678年十月,河北沧州。
\n
田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举目望去,平旷的河北平原草木枯黄,一览无余,随处可见獐鹿雉兔,正是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干兽肥。若是往年这个时候,王文佐要么在领兵南征北讨,要么就带着部众好友出外围猎,策马追逐禽兽,张弓驰射,由旦及昏,十余日亦不倦。
\n
但在公元678年的秋日,王文佐却放弃了心爱的围猎活动,来到了沧州的长芦县,由于古漳河支流在沧州境内,因岸边多生芦苇,称为“长芦”,北周年间才设立此县,在河北的州县中算是一个晚辈。
\n
王文佐来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后世著名的长芦盐场就位于此地。他既然已经打定了主意拒绝河北士族索要州刺史的要求,那就必须在其他方面给予相应的补偿,否则就彻底打破了“出力既有回报”的规矩。王文佐打算出让的利益即是每个成年男丁占有土地的上限由原有的100亩上升为500亩,并废除年过60便收回授田的制度,使得原有的授田变为可以由子孙后代继承的永业田,允许买卖交易,新开垦的土地不计入上限之内。这对人口和财富占据优势的世家大族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同时王文佐也将原有的租庸调全部折入田地之中,有田之人承担赋税,在夏秋两季收粮后缴纳赋税。
\n
王文佐即将颁布的这个法案在向为自己出力甚多的河北士族示好的同时,还有另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会产生大批的失地农民。这在古代封建王朝本来是一个巨大的坏事,但对于正愁着没有足够人口来向海东、日本列岛、以及未来的美洲大陆、台湾、乃至澳大利亚移民开发的王文佐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唐代正处于中国古代的气候的温和期,在四川可以产荔枝、陕西可以产柑橘,开发外东北地区的开发条件远比明清两代要好。考虑到棉花的种植已经在日本列岛、江南地区逐渐推广,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又不存在可以威胁到王文佐军事集团的敌人,对东北、外东北、日本列岛这一大片富饶土地的开发条件已经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