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这么说,倒是也有几分相似!”卢照邻笑了起来:“若是真的如大将军所说,能重新文景之治,那后世史书上定能留下令名!”
\n
“都好好做吧!”王文佐笑了笑,做了个让卢照邻退下的手势,重新趴在锦榻上,让婢女替自己继续推拿。
\n
卢照邻虽然是河北人,但他方才那番话却基本代表了当时乃至后世对西汉初年的评价,古代中国史学界一般认为西汉初年的民生和政治是历代的顶峰,即政风民风淳美,汉文帝也是古代帝王的评价顶峰。就连李世民自己,也承认在文治方面无法与汉文帝相比。这当然有一定的厚古薄今的因素,但是大体来说是符合史实的。
\n
究其原因,与西汉前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是有关系的。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但西汉的前半个世纪,即从开国直到汉武帝执政为止,帝国实际上是双轨制的——以长安为中心的大一统,而在帝国的东部南部还有大量的分封诸侯国,在这些诸侯国,是有相当的独立性的,尤其是在七国之乱之前,分封诸侯国有自己的军队、内政、税收,可以视为若干独立的政治实体,当然,这些政治实体承认长安朝廷的宗主权,可以理解为汉朝版的西周,但不同的是,这些诸侯国之间以及与中央政府之间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着和平。
\n
在这种情况下,西汉初年的中央政府选择“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也就不难理解了,老百姓是长腿的,如果西汉州郡对民力的压榨高于诸侯国,那居住在西汉州郡的人民就会迁徙到相邻的诸侯国土地上,这无疑会削弱西汉中央政府的力量;反过来也一样,所以在西汉前期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诸侯国对统辖人民的压榨都会比较有下限。这一点历史上是有明文记载的,文帝景帝时候的三十税一就不必说了,诸侯国方面以吴国为例,由于吴国当地产盐,还产铜,吴王刘濞可以自己铸钱,其钱的含铜量比中央的钱币好,天下人都喜欢用。而吴王就废除了吴地的百姓的赋税,吴国兵卒按规定去卫戍时,还会被刘濞给与相等的金钱代价作为路费,这一切与汉武帝时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n
那为何会出现这种转变呢?难道这仅仅是因为文帝景帝,吴王道德水平高,后来的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