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立刻起草回信,而是自抽屉中另取一帖。
这帖子里笔迹密密麻麻。
前半部写的是他回忆整理出的炼钢知识——贝塞麦转炉、西门子平炉、托马斯转炉、电弧炉,乃至LD纯氧炼钢等等——其中老旧的部分尚有些手绘草图,先进的只有基本概念。
后半部是当前多個版本的试验结果。
对于大华的冶炼工艺,洪范已经很了解。
生铁是由矿石冶炼得到的液态铸铁,含碳量和杂质很高,性脆易碎。
熟铁是将生铁经过“炒”、“蒸”等工艺脱碳后的铁,柔软可锻,但除碳以外的杂质并未减少,故需要反复加热锻打,除杂渗碳方能成钢。
洪范在金海见识过崔家“锻打渗碳”循环往复的基础灌钢法,后来投奔百胜军的王庭工匠又向他展示了更为先进的手段。
置熟铁于炉中,悬生铁板于炉口,升炉温至一千二百度以上,直至生铁板熔化时翻动熟铁,使铁水均匀淋洒,同时完成渗碳与氧化二道工序,大幅节省锻打次数。
但这本质上还是灌钢法。
这种方法出产的钢铁品质不够均匀,且周期长、产量低,要浪费大量的人力与燃料。
洪范曾对此颇为费解。
明明器作监已经发现了铁的性质基于碳的含量——含碳量极高是生铁,极低是熟铁,钢正处在两者之间。
但这并未催发炼钢术质变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