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匪是官府对私盐贩子的藐称。
谢鸿仪、杨彪二人有点类似唐末的黄巢,元末的张士诚,家族都以贩私盐为生,因而不仅胆大包天视官府为无物,更利用贩私盐积敛了大量财富。
清朝实行的是食盐专卖制度,各地食盐经销渠道都被有盐引的盐商所垄断,私盐贩子的活跃无疑令盐商收入和地方官府的盐税收入锐减,因而盐匪一直是各地官府的重点打击对象。
不过据之前凤阳方面上报材料显示,这谢、杨二人还有点“侠盗”意味,规定手下“只贩私,不抢劫”,甚至还时不时的接济地方贫民。
而且由于他们贩的是价格极低的私盐,使得贫民从中受益很大,因而在皖北地区拥有不错的民众基础,这也是为何二人屡次被官兵清剿都毫发未损的原因。
这个民意基础很了不得的,往往清剿的官兵还没出城,谢、杨二人就已经收到消息转移了。
年初凤阳绿营组织进剿时找当地人带路,结果当地找的向导直接把清军带进了谢、杨二人预设的伏击圈,四百多清军只活着跑出一百多,其余都被歼灭。
这场惨败令得凤阳当地的清军再也不敢出动,“闻盐生畏”,哪怕盐商出重金也没几个勇夫敢接。
不过随着两江总督衙门对此事的重视,谢、杨二人的生存压力也变得很大。
如果不是安徽的旱灾突然加重,导致官府根本没有精力再组织对谢、杨二人的围剿,恐怕二人这会在凤阳也呆不下去。
据刘宝供称,谢、杨二人的老巢在凤阳东北濠城集一带的山中,去年底刘之协曾秘密前往此地招揽杨彪加入三阳教,且将十多年前其师傅刘松秘密打造的数百刀矛、弓弩起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