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王昌十五年少足,年少复有余。相从访名士,唯得一崔子。洛阳城东头,大道映花柳。相逢且莫推,心知故乡里。
他巧妙地将李邕比作众人仰慕的男神王昌,而自己则化身为那位幸运的十五岁小媳妇,得以亲近男神。如此大胆直白的描述令李邕这位恪守传统的老者难以接受,只留下一句“小儿无礼”,便拂袖而去,留下崔颢独自在风中凌乱。他心中更是充满疑惑:“我不过就是打个比方而已,至于生气吗?”
崔颢在收到李邕的差评之后,仕途便希望渺茫了。他索性躺平,郁郁不得志的几年里,沉溺于诗酒与美人之间。《旧唐书》记载,崔颢“有俊才,无士行,好赌博饮酒,娶妻只看长得好不好看,婚后若不满意,就直接休弃,再换下一个”。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好美色无可厚非,但崔颢见异思迁,屡次抛弃妻子,搁在现代那就是妥妥的“渣男”。其实,光是因为薄情,比他薄情的人也不在少数;喝酒赌博在当时更不是什么大事,李白堪称“酒中仙”,也没见谁说他什么。所以,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他所作的诗大多数都过于轻浮艳丽,不写闺中风情、儿女情长,在当时属于非主流,很不受文人雅士待见。崔颢可以说是声名狼藉,眼见前途越来越渺茫,一向狂傲的他也开始思考人生:自己才华横溢,出身名门,但现在混得一文不值,真是不甘心!
于是,他痛定思痛,开始主动做出改变,重振旗鼓。之后二十年间,崔颢踏遍各地,游历边疆,漫步江南,甚至曾在东北边塞参军,写下了《辽西作》:
燕郊方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着已尽,春服谁寄与?寄与当窗人,随风向洛阳。
这首诗可谓风骨凛然,一改往日轻浮之风。曾经油头粉面的少年,如今已然蜕变成一个豪放不羁的型男。
公元744年,崔颢来到了武昌。他登上黄鹤楼,远眺山水,回顾前尘往事,心中感慨万分,于是挥毫写下这传世佳作《黄鹤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