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天和夜晚一样长,还能看到鸟星的时候,便是春季的中间那一天,也就是如今的春分。此时,万物复苏,百姓们也开始耕种,而动物们则忙着交配繁殖,哺育后代。
接着,羲叔负责夏季。当白天最长、黑夜最短,且出现火星的那天就是夏至了。这里的“火星”可不是九大行星的那个,而是二十八宿中东方青龙第七宿的第二颗星,又名大火星。
经常读《诗经》的朋友应该记得那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处的“火”指的就是大火星。此时正值盛夏,大地酷热难耐,百姓们辛勤耕耘,鸟兽们也纷纷脱毛换羽。
仲秋之时,昼夜平分,徐星熠熠生辉,百姓辛勤劳作,丰收满仓。鸟兽换上新装。仲冬之日,黑夜漫长,白昼短暂,昴星闪耀天际。在冬天,昴星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储备过冬物资,鸟兽也换上了柔软的绒毛。
所以,这就是我们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司马迁紧接着写道:“期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当时的历法规定了一年有366天,用闰月来调整四季。既然历法已经制定了,接下来就是推广——如何将这些历法传达给天下百姓呢?
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纸张,更没有日历这种东西。信息的传播依赖于官员的口口相传,百官皆行。于是,尧帝下令百官严守律令。
此“信”并非书信,“信”是通假字。尧帝一直重申纪律,如此一来,百官恪尽职守,积极推广。
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立法完善,取得了显着成效。在这套更为完善的立法体系下,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然而,随着帝尧年纪越来越大,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也是所有帝王都会遇到的问题——王位的继承。关于这个话题,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比如清朝的九子夺嫡,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帝尧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也是颇费思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