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的赞誉。
他自幼精研《周易》《老子》,能通达玄理,其清谈造诣甚至令名士乐广感叹“若思之深,可复得乎?”这种将美貌与智慧结合的独特气质,使他在洛阳名士圈中迅速崭露头角。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时期对容貌的推崇并非单纯审美,而是将容貌视为内在气质的体现。卫玠的“冰清玉润”既是对其仪态的赞美,更暗含对其人格境界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卫玠的亲舅舅王澄也是大美男一个,可跟卫玠站在一起瞬间被比下去了。
但在魏晋南北朝的荒唐时代,战乱四起,人人都在为生计忧虑,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明天,所以社会风气逐渐放纵。
不仅女人喜欢美男,男人也喜欢美男,当时的同性恋之风从朝廷贵族传到民间,所以当时卫玠的男粉丝也很多,其中就包括他老舅王澄。
史书记载,他们同游时,如同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这两人站在一起,一个赛一个的帅,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开放程度。
成年后的卫玠面临人生选择,这成为理解其人生轨迹的关键。按照门阀制度,他本可凭借家族余荫入世,但经历家族巨变的卫玠对政治始终保持着疏离态度。
永康元年,朝廷征辟他为太傅西阁祭酒,后拜太子洗马,这些清要官职本是士族子弟的近身之基,但卫玠却以自己体弱多病为由推辞。
这种倾向既源于对政治风险的警觉——其兄卫璪在八王之乱中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杀,更折射出魏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价值转向。
当权臣王衍评价卫玠为“中朝玉人”时,卫玠已悄然从传统仕途转向玄学清谈。这种选择预示着他将走向与祖辈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