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宝岛本地的民营报刊《联合报》对这场在本土举办的影坛盛事失落的表示:
“无论是赞助商,还是参与影人,几乎都是大陆性质的,他们在迅速的渗透和影响……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几年,金马奖恐怕不再会成为华语圈第一奖……因为无论在商业上还是内容上,都失去了我们的影响力。”
文中着重列举了大陆青年一代的影人方沂。“这种两边之间的差距,越是往前越是平衡,越是往后越是差距显著……我们并不能找出另一个能和方沂相提并论的影人,甚至于哪怕再往前推十年,把‘老前辈’也囊括进来,两三代人齐上阵也很难找到。”
《情书》剧组七项大奖分别涉及到导演、影片、影帝、影后、剧本、剪辑和造型。其中最为重磅的奖项是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影帝影后次之。不过对于岛上乃至于大陆的媒体,最为关注的却是影帝花落谁家。
原因很简单。
前一届金马奖把影帝颁发给了本地年轻影人阮惊天(偶像剧演员),当时舆论一片哗然,评审会以“扶持年轻血液”为理由;这一届轮到了方沂前来,如果他落选了——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联系到前一届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评选不公的误会,而这种误会最终会损失到金马奖的威信。
华语影坛三大奖分别是金鸡、金马和金像奖。金鸡受主旋律影响过深,双黄蛋颁发过多,认可度不佳;金像奖几乎是“港片奖”,范围有限。而金马奖改革之后,选择大力拥抱整个华语圈电影人,从而成为实质性的第一奖。
这时候的大陆影人但凡能拿到金马奖主要奖项的,都能够在官媒拿到版面。
如电影人黄勃拿到影帝之后,在半年内先后登上央妈的《访谈录》栏目组,《京城日报》,《中娱网》……最重磅的当属于《光明报》,写了一篇“当黄勃成为影帝”的鸡汤文,为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