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亦爱其君上否?”
\n
志刚回答,“我国之君主,无不爱之者也。”
\n
并“闻此言而心动”,深有感慨地写道,“此言虽小,关系甚大……因布人妇有爱其君主之言,而其君已能取威定霸于欧洲……是国家安危之机,未有不系民情之爱恶者也……西国之炮大船坚,不如此言之可以深长思也!”
\n
此外还有时任山西襄陵县知县的斌椿,率同文馆学生四人、两名英国人及一名法国人出使欧洲,彼等在欧洲逗留百日,参观了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比利时等十数国家后写就的《乘槎笔记》。
\n
其中对此时曼彻斯特的描述颇为细致,“……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
\n
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分三路,原来泥沙搀杂,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由精卷而为细丝。
\n
凡七八过,皆用小轮数百纺之。顷刻成轴,细于发矣。染处则在下层,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云云。”
\n
“既如此,都装起来吧!”这些书用来研究此时满清大员对西洋诸国的看法倒是颇有价值,于是李明浩都买了下来。
\n
出去后,给白秉德说了价格,先前买年货的时候,白秉德锱铢必争,到了这会儿却异常大方,问都没问就掏银子付账。
\n
回到白鹿村,便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李明浩将那些书送给朱先生及其他几位老师,给他们拜年,至于那几本游记,则留下自己看。
\n
其实他有点好奇,不知道朱先生看了这些笔记会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