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智计,便以为他是只懂冲锋陷阵的武夫。
\n
当然当然,其中也不乏名字的原因。别看程知节这个名字很有文化的样子,这是后来改的。不论李世民、朝中官员还是民间都更喜欢叫他的原名——
\n
程咬金。
\n
——也不怪百姓从不觉得他读过书,单从名字来看,确实不太像哈。
\n
巨大的反差引起读者兴趣,他们兴致勃勃谈论程知节,很快就把他的祖宗三代盘清楚了。
\n
除了这些大佬名宿之外,报纸上还有一些小辈的诗词文章,照样是报社约的稿,除了杜构和上官仪,还有其他几位官宦子弟,都是青年一辈中的翘楚。
\n
他们的作品自然不能跟大佬相比,但也有其清丽灵动之处,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n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们,不过半日时间就在百姓之中有了姓名。更叫学子们激动的是,部分作品下面还有大佬的点评!
\n
不止是萧瑀,还有别的大佬。萧瑀一个人太单调了,于是李承乾就拉了一个点评团,阵容豪华得能亮瞎人眼。莫说贫寒学子,就是有些底蕴的官宦或者小世家,也很难得到这些人指导。
\n
这谁能不迷糊啊!
\n
登上《长安文化报》=扬名+可能得到大佬指点,这可真算是名利双收。等看到角落里的收稿广告,很多学子就跃跃欲试,想要做第二波吃螃蟹的人了。
\n
跟这些比起来,陈长生和杜荷就不是那么“正经”。
\n
陈长生就是当初李承乾去皇庄指导农具研究,在陈家河村遇到的那个科研天才。后来他考到国子监格物学,学习进度一骑绝尘,是诸位博士教谕的掌中宝。
\n
这次他写了一篇科普文章。
\n&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