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至于等到他们亲自刻成的碑铭完工之后,这朝堂上还有没有他们的位置,那谁知道呢?
\n
这些如丧考妣的官员根本无法抗衡陛下的意思,只能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神都洛阳。
\n
他们也更为垂丧地发觉,这些在他们看来异常凶残的屠族改姓之举,在这民间根本没有造成任何一点影响。
\n
此刻的洛阳,或者说是天下更多的地方,都在因另外的一桩事情而忙碌。
\n
新朝初建之后的百废待兴,显然是一句实话。
\n
恰逢冬日不在农时,能做的事情也就更多了。
\n
四海行会之中数年的积存,足够让武清月下令做出一件事,那就是在诸州扩大水力纺车的规模,让其尽快投入到使用之中。
\n
此外还有一件东西,也自四海行会的纺织府库之中,被送往了各方。
\n
这个东西,名叫改良提花机。
\n
行会的生意能够做到如此规模,在短期内积存起大量的钱财,和此物是分不开关系的。提花机中的“花楼”,就能够让复杂花纹以最为精妙的技艺落在织物之上。
\n
只可惜,提花机这种东西,尤其是“花楼”,往往需要数人的配合才能顺利运作,还容易因提综引纬出现踏杆的损坏。
\n
在东汉末年,名匠马钧其实对此物做出过一番改良,将五十蹑的提花机改成了十二蹑,以便让其能够由单人操作,但一方面削减了蹑数,便会大大降低提花工艺的精细程度,另一方面,随着东汉末年的战乱,这项技艺改良其实并没有完全被传承下来。
\n
数年前,在四海行会内的挽花工在十二蹑提花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六蹑,制作出了一台新的提花机,既能满足京中织物所求,又能继续保证由单人操作。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