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仙迹会存在多久?张居正不知道,因此,他认为绝不能一味依赖仙迹,坐享其成,而且后世之所以为后世,也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能如此,有哪些大明能够借鉴?又有哪些不适合如今的国情?张居正都在记录时就加以分辩,为此,他早已从六部中抽取能臣干吏,专门剖析、研制仙迹所透露的能为大明所用的东西。
\n
至于林菱偏题后提到的那些倭寇……呵,张居正眸光微微一冷。
\n
是时候试试戚家军的鸳鸯阵了!
\n
清,康熙四十七年。
\n
康熙更生气,差点气得没厥过去!
\n
后人说什么?晚清的皇帝把东北卖了?!卖给倭国,让他们占了十四年??那可是东北啊!他们疯了不成,把老祖宗卖了!
\n
他急躁得起身来回踱步,不知过了多久,他稍稍冷静后,困惑渐渐浮上脸上:“那些倭人的确居心叵测,曾趁前明朝廷衰弱而侵扰闽浙沿海,但在露梁海战里被明朝大败其舰队,之后上百年都没缓过气来,如今更是不成气候,都畏惧我大清水师龟缩在岛上,片帆不敢出海,怎到了后世竟成了一大患?真是古怪。”
\n
清朝自康熙中后期起,虽然没怎么打仗,但倭寇便几乎在海上绝迹了。
\n
一是正好康熙中后期,倭国国内结束了长期的南内分裂,德川幕府崛起,彻底结束了内乱,开启了有名的江户时代,也成为了倭国历史上难得的统一时期。而德川家康学习明末闭关锁国,下令封锁所有海上私人贸易,仅留长崎一个港口对外开放,重拳出击打击那些偷渡与走私商贾,导致倭寇几乎绝迹。
\n
二是正好清朝此时也吸收消化并改革了明朝留下的超强水师,收复了苔湾,施琅以及驻守福州等地的水师极大保证了沿海的安全,能够威慑那些专门打劫的倭寇。三是清朝与德川幕府建立了友好外交,开展了“洋铜贸易”,准予中国船只前往倭国进行贸易。四是清朝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