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但一定要学会复盘与反思,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但是对于赵光义而言,反思复盘,可能就不是一件好事,他不要总是思考,反而能赢。
\n
他断定高粱河战败是因他大哥赵匡胤对边关武将实行“专而不疑”的政策,把这些武将的心都养大了,而且经过高粱河驴车逃命以后,他也不大想亲征了,于是他就琢磨,怎么能让自己呆在安全的汴京,又能控制边关征战沙场的武将。
\n
于是他决定每一次发动战争之前,都先在京中闭门造车,制定好战术和每一次打仗使用的“阵图”,然后再派监军送往前线,并让监军督查前线拼杀的主将严格贯彻落实。
\n
这不就好了?在赵光义眼里,打仗竟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那些武将也不过是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根本不懂他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甚至还对大臣们抱怨:“朕每出兵攻伐,意颇精密,降兵之人叮咛谕之,不听者多至败事。”
\n
他甚至把宋军打败仗的原因,归咎于武将没有严格执行他提前制定好的阵图,经常不听他的遥控指挥。
\n
事实的确是这样吗?千里遥控真的可行吗?】
\n
宋朝,几乎所有武将都变了脸色。
\n
他们用一种诧异到有些呆滞的目光注视着还趴在地上的赵光义,不敢想象晋王脑中究竟有多少浆糊,才能生出这样离了个大谱的想法来。
\n
【我们从千百年无数次历史惨痛教训都可以反驳赵光义,比如曾被老大哥调派来华当顾问的里德,他指挥生搬硬套苏维埃的作战方针,在阵图上勾勾画画,死的却是咱们前线用血肉扛飞机大炮的战士,当年湘江惨状,也是因他的纸上谈兵,导致34师全军覆没,连番号都消失;还有老蒋也是,他时常不顾及下级军官的意见,用电话隔空暗示提前发起进攻;淮海一战时,杜聿明为了躲避他神出鬼没、层出不穷的遥控指挥,长期保持无线电静默。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能通过派飞机空投亲笔信进行指挥。
\n
好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