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也对彼此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苏瑶还亲自为前来参观的百姓们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纸笔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在民俗表演中,边关的民间艺人表演了传统的舞龙舞狮、戏曲等节目,邻近城镇的艺人则带来了风格迥异的舞蹈和说唱表演。舞台下,观众们掌声雷动,不同文化的魅力在此刻相互交融,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然而,文化融合并非一蹴而就,在推进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一次文化讲堂上,一位边关的老者与一位外来的年轻学者就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老者认为传统的东西是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不容更改;而年轻学者则强调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能一味守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讲堂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楚逸尘和苏瑶得知此事后,立刻赶到现场。楚逸尘先安抚了双方的情绪,说道:“两位莫急,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我们此次合作,正是要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吸收新的理念,实现共同发展。”
苏瑶也通过纸笔写道:“我们应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传统是根,为我们提供养分;创新是翼,助我们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楚逸尘和苏瑶的调解下,双方逐渐冷静下来,开始理性地交流看法,最终达成了共识。
除了文化融合问题,随着合作的拓展,人才交流方面也出现了难题。为了提升边关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从邻近城镇引进了不少专业人才,然而,这些外来人才与边关本地人才在工作理念和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一些合作项目进展缓慢。在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中,外来的农业专家注重科学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而本地的农民更倾向于凭借多年的经验进行农事操作,双方在种植方案上难以统一,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效果。在商业合作中,外来的商人习惯快节奏、重效益的经营模式,与边关本地商户较为稳健、重人情的经营理念也时有冲突。
楚逸尘和苏瑶了解情况后,再次积极应对。楚逸尘组织了多场人才交流座谈会,让外来人才和本地人才有机会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和经验。在座谈会上,楚逸尘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各位,我们都是为了边关的发展而来,不同的理念和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大家分享各自的见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苏瑶则在一旁通过纸笔记录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