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李谕收到宋子文从上海汽车工厂发来的电报。
次日,李谕在北大讲完讲座,遇见了傅增湘。
反正李谕一点都不担心,更不会说出什么汉字不亡、国家必亡的话。可惜他们肯定没法体会到汉字在信息化时代的优越性了。
李谕说:“他还真是忠于大清。”
所以没有必要掺和这事。
傅增湘说:“就是梁鼎芬,只不过他临终前把自己的著述和诗集大都烧了。”
李谕笑道:“以后傅馆长但凡发现流落在外的古籍,就尽管告诉我,我在大同大学里的图书馆面积很大的。”
典型的就是“电脑”这种新词汇,以前的英语肯定没有,但汉语早就有这两个字。
李谕说:“没关系,先让工厂建起来,后续咱们再想办法多拿回股权以及管理权。”
傅增湘说:“图书馆的财力终归有限,曾经做过北洋政府高级顾问的英国人莫理循离开中国,留下了两万多本用欧洲各国文字出版的论述中国的书籍,可惜我们无力购买。听说有个日本人开出很低的价格,马上就要购入。”
“当朝帝师?宣统小皇帝的帝师?”李谕问。
“我们还在筹措初期的资金。”周学熙说。
历史上耀华玻璃要几年后才会正式运营,李谕肯定等不了那么久:“我去找比利时人谈判,也入股一下,咱们越快越好。”
比利时人对李谕礼敬三分,他出面谈一点都不困难,比利时人也想早点挣钱。
民国时期,耀华玻璃的运营非常不错,盈利很好,到了30年代,产品甚至远销国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