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我弟弟真厉害!
\n
苏辙:……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已经不是稚童了,有眼睛都能看到好吧!苏轼装作没看见弟弟的怨念,盯着水镜上的文字开口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句话似为强调,但……是不是有些不够简练?”
\n
他默默将那句“啰嗦”换了一个说法。
\n
苏辙经他说也发现了:“后世为文,倒也不嫌繁复。”
\n
不是说写的不好,是真有点不习惯。
\n
【这里,郁达夫特别点出了北国的秋,因为北国的秋有如上特点,所以他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赴。杭州是南方,青岛是北方,按理说能饱赏北国的秋意了,但郁达夫没有停驻,而是继续向北,去到了北平,为什么?
\n
很显然,在他看来,北平的秋味更浓,青岛的还差点意思。
\n
所以说,这里作者不惜笔墨,写“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恰恰照应了那句“不远千里”。杭州→青岛→北平,三个地名的转换,本来就暗含奔赴、寻访之意,也就更衬出了作者的眷恋之情。】
\n
水镜下的众人一齐沉默。没错,这种感觉他们已经很熟悉了,先前听《短歌行》时就出现过。
\n
“这大概就是楚棠经常提到的,阅读理解吧?”
\n
嗯……好像一下子更能领会这四个字的意思了呢!
\n
未央宫。
\n
刘彻将溜到嘴边的“废话”咽了回去,转而开始关注文中提到的地名:“杭州、青岛、北平,只知南北,不知具体可对上今时的何地?”
\n
太极宫。
\n
后面的李世民多掌握了一个信息:“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