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他纠结的心思,接着讲到:【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妙就妙在他写的从来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中之象。
\n
如何展现幽州台的历史沧桑?“前不见古人”,只这一句,他的目光就穿过了千载时光。他望不见的古人,恰恰是那些浪花淘尽的英雄。
\n
“念天地之悠悠”,空间的广阔换成了时间的渺远。但陈子昂的意思进了一层,因为他还有一句“后不见来者。”
\n
时间渺远无情,个体在其中不堪一击。唯有如此,末了的“独怆然而涕下”才令人感怀不已。
\n
对接到《念奴娇》中,连千古风流人物都能被时间的长河淘洗而尽,真正能留下的又是什么?生活在宇宙的阔大面前是如此渺小。一开始,苏轼就进入了哲学层面的思考,用“千古风流人物”扣住了怀古的主题。】
\n
“妙,太妙了!”
\n
曹植眼中放光连连赞叹,他自觉他自己及父兄已经是颇具文才了,但后世的好诗怎么就这么多呢?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足以让他惊艳,接着又来了一首《登幽州台歌》,时间之渺远、历史之悲慨,几句之间便已穷尽。真是恨不晚生几百年,与诸才人同游!
\n
曹丕的脸上也有所动容,不同于父亲的沉雄和弟弟的意气,他甚至可以称得上敏感,听完讲解不由自主便低叹道:
\n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
\n
诛心之论了。
\n
曹操整张脸都黑了下去,一拍桌案,咬牙切齿道:“闭嘴!两个孽子!”
\n
反应过来自己说了什么的曹丕一惊,连忙躬身垂首,一副认错的姿态。一旁的曹植莫名其妙,他不就是夸了一句人家的诗写得好吗,怎么就孽子了?
\n
曹操气不打一出来,本来,这词写赤壁就够让他心里不爽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