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虽出官,倒是确确实实为百姓谋了福祉。”
\n
知晓自己的人生经历后,白居易对京官也没有什么执着了。京中多故,倒不如为政一方,多为百姓做些实事。
\n
宋朝。
\n
苏轼被夸得连连摆手,但嘴角却是扬了起来。主位的苏洵捋着胡须看向自家儿子,脸上露出几分满意:
\n
“不错,水利于国于民都是好事一桩,我儿做得好。”
\n
能不好吗?后世朝廷都认证的专家。要不是碍于在两个儿子面前,苏洵都想放声大笑了。看到没?我儿子,词写得好又会治水,争气!
\n
苏辙也笑道:“兄长高才,弟当谨学。”
\n
苏轼从容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本不值得言说。后世既言我于水利一途颇有心得,我日后便多钻研些吧!”
\n
未央宫。
\n
刘彻撇撇嘴:“倒是讲讲苏轼是怎么治水的啊!”
\n
得不到这样的人才,好歹也给介绍点方法啊!
\n
和刘彻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李世民和赵匡胤,不过赵匡胤还有一点暗爽,名扬后世的水利专家,他大宋的!
\n
“哼,所以是哪个新党构陷苏轼?”
\n
【元丰二年,苏轼徙任湖州,按制上表进谢,却不想新党抓住这封谢表做文章,谢表里,苏轼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却被新党指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还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乘舆代指皇帝,这是在说苏轼以下犯上了。
\n
另一方面,他们还称苏轼只要一遇到水灾旱情、盗贼相侵,就会将责任归咎到新法上,说他对新法的喜怒皆形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