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中词人又是如何借意象表达情绪?】
\n
宋初,汴京。
\n
西楼之上的李煜无言独立,中天一钩残月照彻庭院,院中的梧桐在月色下投下黑沉沉的寂寂的影,此情此景,倒是和那女词人有相同的感怀了。
\n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n
他低吟了一句,忽然觉得自己和李清照很像。
\n
晚唐。
\n
温庭筠心有所感,怅然吟诵:“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n
北宋。
\n
苏轼语带叹息:“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值此怅然之际又闻桐叶雨声,她这一夜,怕是又要难眠啊!”
\n
【我们可以联系李煜的《相见欢》来理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n
这里,李煜借夜月和梧桐构成一幅凄清之境,而在李清照笔下,梧桐又逢上了细雨,梧桐叶宽大,细细密密的雨珠在梧桐叶上一点点汇集,再一滴滴滑落下来,由此才有“点点滴滴”的效果。
\n
而前面的“到黄昏”则暗示雨一直下个不停,“无边丝雨细如愁”,这细细密密的雨也便织成一片愁网,笼罩在词人心头。于是,细雨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哀伤愁思的象征。】
\n
“愁苦难捱,又逢上秋雨霏霏,怎会不伤怀?”李煜喃喃着,相较来看,竟觉此时光景是分外眷顾他了。
\n
唐朝。
\n
长孙皇后第一次见这样清丽婉约的词,又兼作者是个疑似被负的多情才女,天然便生出几分同情,不由得心疼道: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