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课本下面有注释,指的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n
“什么?!!”
\n
众人惊怒了。
\n
秦朝。
\n
嬴政一个个地数着水镜上的那排小字:“英、法、俄、日七个国家,足足七个国家入侵华夏!”
\n
始皇的怒气几乎凝结成实质。一个日本便已让他惊恼,更何况一下子多出了六个?
\n
汉朝。
\n
刘彻当即大怒:“好啊,外邦联合入侵,当真欺我华夏无人!”
\n
下首的卫青满含悲愤:“外邦肆虐,竟至于让本国签下丧权辱国之条约,那清朝的将在哪里?兵在哪里?泱泱华夏就这样沦为外邦异国鱼肉的对象吗?!”
\n
唐朝。
\n
李世民面沉如水:“华夏千里沃土,富饶之邦,国力强盛之时,外邦兀自艳羡,低手称臣,竞相来学;一旦国力衰退,便似匹夫怀璧,家挟重宝而无力守焉,则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n
他将剩余的话收了回去,心中既有对外邦的愤怒,又有对后朝的叹息。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抵如是。
\n
宋朝。
\n
在外交上向来占不得什么优势的他们对楚棠的这段介绍更是心有戚戚。皇宫中,正在与宋孝宗议事的辛弃疾满脸悲愤:
\n
“战败之国,如此多条约签下,国家颜面必是荡然无存,而那国中百姓,重重压力之下,又要徒增多少负担?”
\n
他不是那些只知尸位素餐的庸官,国库之毫厘,哪一项不是取之于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