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戚戚,市井百姓也听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戏文,抹泪者有之,悲愤者有之,倒是还有细心之人记着开场的生旦离合,不无同情道:
\n
“国亡了,不知侯李二人最终如何。李香君出身风尘,竟有一身节义,铮铮骨气笑傲多少男儿,当真是为奇女子!”
\n
“节义之士,原在烟花,此等大义实在令人感佩。”一旁的人啧啧称赞,“这般女子,想来不亡于乱世,亦自殉于国节吧!”商女亦知亡国恨,清姿傲骨不堕尘。
\n
“啊……”另有一人听着不忍,“殉国?那这生旦岂不是不能团圆了?”
\n
他没有太高深的想法,只觉若观戏文,总要看到大团圆的结局才好,不然心里多难受啊!
\n
“团圆又能如何?”先前说话的人跟着叹息,“国已破,家已亡,两人那些个风月感情,只怕再难开口了吧!”
\n
“好像也是哦……”
\n
那人一想,语气也低落了下去。
\n
讨论罢,一众围观人等感伤不已,只觉这戏文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n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用戏曲这样俚俗的文形式承续起了前代文学严正的题旨,所不同的是他为反思,杜牧更多则是劝谏当朝。】
\n
【只是我们看到赋文的结尾,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哀复哀后人也。秦后诸人,未尝不哀秦之遽亡,可哀叹之后不思以其为戒,结果不过是又成了一个秦朝,又引得后人哀叹。】
\n
【事实证明,杜牧一语成谶。】
\n
【我们的历史足够漫长,是以只要有心,总会找到方方面面的反面教材。再有心一点,或许就能总结些经验教训,以资当时。只可惜,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