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贸易订单背后代表的是一箱箱黄金白银,以及这些国家的廉价资源。
\n
民营的商人并不是傻子,时间发展到成化年间,不管是北方的商人还是南方的商人。亦或者是官营的商人……他们都在为高工价生产出来的资源而买单。
\n
大明的煤炭因为工人的工价问题,每吨价格为七百文,其中四百文就是工价成本,剩余三百文经过扣税、运输等层层成本,留给商人的只剩下一百文。
\n
以往他们不敢埋怨,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这次属国的廉价资源涌入,许多商人都开始购买属国的廉价资源,而拒绝北方资源的高昂价格。
\n
对于工人们来说,他们过的也并不舒服。
\n
尽管每日工价上百文,可他们的工作寿命却并不长。
\n
一个占据世界五成人口的工业国家,以当下的情况,不管怎么改革,都很难解决那日渐增长的就业问题。
\n
尽管大明朝每年毕业三百多万中学学子,可他们毕业后的出路却只有两個。
\n
一是前往西部和海外,经过申请而开荒成为农场主。
\n
二是争抢城镇的就业机会,成为吏员、工人。
\n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见深选择了两条办法来解决问题。
\n
设置五年制的大学,以此让百姓将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减少就业压力。
\n
但这个问题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代表学子身后的家庭又多了五年的“负担”。
\n
正因如此,朱见深调拨七千万贯,对西部和海外展开基建,创造了大量的临时就业岗位,同时也开始大量鼓励毕业学子走出中原两京一十三布政司,向西南、东北、西部和海外走去。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