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芦花的芦。”
\n
当初林青越读到这一句时,脑中便幻想出了一片长芦苇,碧水湖的没好景象,可惜这一切都因国君昏庸无道而毁,是以林青越记忆很是深刻。
\n
而林青越这话一出,王先生似是想到什么,看了徐韶华一眼,轻咳道:
\n
“林学子,不知你说这话的依据为何?”
\n
“藏书阁中,已有大儒对此文明译,学生不才,侥幸看过。”
\n
林青越说的坦荡,他押题押中,是他的博览群书,是他的本事,便是先生也不能指摘。
\n
可却不想,林青越这话一出,王先生面上难得露出几分尴尬:
\n
“那明译此文之人,如今尚还不是什么大儒……”
\n
林青越不解,如今要说的与那大儒也没有什么关系,可还不等林青越开口,王先生便看向徐韶华:
\n
“徐学子,便是明译此文之人。而你方才的依据,乃是他半月前得以译出。
\n
不过,这几日,徐学子查到此檄文乃是启夏朝时,锦、夜两小国之间的战役,而此两国国土狭小,并无芦苇生长的条件。
\n
此檄文……也正是两国因旱而争一条水渠这才开战。”
\n
“那十三州?”
\n
林青越还是不死心的继续追问,这一次,徐韶华开口回答他:
\n
“十三州,乃是因为其国中有一地名十三州,根据藏书阁中如今留存的文献记载,其如今应该在晏南怀阴府之北,辖约……千亩。”
\n
徐韶华这话一出,林青越忍不住后退一步,他不禁连连摇头: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