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那就干吧。“他听见自己说,“注册社会组织,把互助社正规化。“
林晓雯眼睛一亮:“真的?不犹豫了?“
“嗯。“杨志强笑了,“不过得拉上老赵,他认识人多。“
北京研讨会比想象的还要隆重。主办方是全国总工会和劳动法学研究会,参会的有来自各地的工会干部、学者、律师和NGO代表。
杨志强和林晓雯的发言被安排在“基层创新实践“分论坛。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听众,杨志强的声音有些发抖:
“...我们只是一群普通工人,最初只是为了讨回被克扣的工资...“
随着讲述深入,他的声音越来越稳。当讲到工友们如何从不敢出声到勇敢维权时,台下响起阵阵掌声。林晓雯则用精准的数据和法条,分析了劳务派遣维权中的关键点和创新做法。
“...工友互助社的模式证明,工人自我保护与专业力量支持相结合,是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之一...“
发言结束后,不少参会者围上来请教。一个来自东北的工会干部拉着杨志强的手说:“小伙子,你们做的事太有意义了!我们那儿劳务派遣问题也很严重,能不能请你们去指导指导?“
当晚,研讨会组织方特意安排了一场小型交流会,请他们详细介绍互助社的运作模式。会议结束时,已是深夜十一点。
回到酒店房间,杨志强久久不能入睡。他站在窗前,望着北京璀璨的夜景,思绪万千。一年前,他还是生产线上一个默默无闻的质检工;如今,他站在全国性的平台上,为工人权益发声。
手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