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反尔的态度十分激愤,纷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立刻出兵北伐,收复失地。于是大宋全国朝野上下在突然之前,起了一阵反金的狂潮。
\n
三天以后,赵忱下旨,称这次背盟是金人弃议,与朝中大臣无关。各位大臣都是为了国家,也是一片好心,因此朝廷不予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但以后朝中再也不许提与金国议和的事情,也不接受任何有关和金国协商的事务。
\n
不过皇帝虽然言不追究大臣的责任,但当初对这个计划不遗余力支持的周葵、叶颙心里还是清楚,皇帝这么做,只是给自己留下了足够的面子,事情展到这一步,别人也许还能躲过,但自己也没有脸再呆在朝廷里,因此都主动提出辞职,要求外,出去避几年风头,再想法重新回到中枢来。这也是过去大宋政坛中常用的手段。
\n
两天之后,朝廷下旨,接受了两人的辞职,任周葵为知隆兴府事,任叶颙为知江陵府事,都外放到地方为官。又任命礼部尚书张栻和兵部尚书叶衡接替他们两人,出任参知政事,并任命朱熹为礼部尚书、陈亮为兵部尚书,6九渊和吕祖谦但任侍讲兼制诏。
\n
同时赵忱还顺应民意,下旨命令边境的各御前驻军做好准备,大宋将会随时出兵,进攻金国。这一道旨意也得到了满朝大臣的一致赞同
\n
※※支持原创※《宋翔》于1*7*k小说网※支持正版※※
\n
赵忱笑道:“还是姐夫有办法,这一下连打带消,金人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腳。”
\n
杨炎道:“陛下不要过于高兴,我们虽然化解了金国的诡计,但对金国本身来说,并没有受到多少损失,相反现在金国也在学我大宋,进行变法革新,一但让他们变法成功,国势必会大增,也于我大宋不利。”
\n
赵忱道:“这一点朕到并不但心,因为变法革新是何等大事,岂是能够在一时之内就能成功的。就是我大宋,先有熙宁变法之戒,又有韩相、赵相、辛幼安、姐夫等一干忠义贤良的大臣尽心竭力的操持,也是费了四五年的功夫,才不过小有成就。金国又岂有一蹶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