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贵。”
“不欺兄长,那电报怎么告诉别人消息呢?”
苏轼抬起头看着楼道,楼道并不狭窄,甚至很宽敞,宽敞到角落里还堆了很多蜂窝煤。
“就是告诉别人消息麻烦,才收费贵啊。”
苏不欺带着他们上了三楼,然后左转就是一条笔直的长廊。
长廊足足有一百余米,但却仅仅住了四户人家,就足以知道这里的屋舍比外面的楼房大得多。
“我也是听别人说,说是知院发明了拼音,总共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电报机会有47根电线,每根电线就代表了不同的拼音,这样通过组合,就能发出想要知道的文字。”
苏不欺正说着,第二户家门口又钻出两个年轻人。
那是苏涣的次子苏不疑和幼子苏不危,两个人上来同样帮忙拿东西,紧接着苏涣的妻子杨氏也走出来,热情地打招呼。
众人寒暄几句,杨氏就连忙喊他们进屋。
苏轼苏辙第一次进这样的筒子楼,看外面觉得有些让人压抑,里面倒也不算特别狭窄。
就看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客厅,各类家具齐全,什么沙发、桌椅、柜子样样都有,窗户也是透明玻璃,能看到外面的夕阳。
再向左看,左侧是厕所和厨房。
向右看,右侧则是卧室,而客厅最里面还有扇门,通着外面一百多平的大阳台。
苏涣是正四品,放一路就是转运使级别,相当于后世地方最高主政官员。
住的地方虽然不是小别墅,却也是三百多平,自然非常豪华,或许唯一欠缺的就是收音机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