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答应你,如非有什么重大的事,你不需要常在衙门办公。”黄县令其实并不需要王浩经常在县衙办公,他只需要王浩这块旗帜,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临桂县,王浩说出的话远比他这个县令更有用。
相反他更喜欢王浩这种不喜权势的性格,他原本的手下就是太喜权势,很多时候常常阳奉阴违,他的命令根本就无法下达。
“大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认为我不用当这个总捕头都可以。我听闻县大人是可以成立民团,不如大人就以我调风村民壮组建成临桂县的民团,以后专门负责为大人剿匪。大人认为如何?”
早在唐朝的时候朝廷就实行征兵制,适龄的男子被强行轮流在军中服役,期满就回家务农。
到了北宋期间常年打仗国库空虚。王安石为了减少正规军的军费开支,也是让各知府知县成立民团,平常加以训练武装以备辽军南下时去打仗。
王浩打算挂着临桂县民团的名义,以后做事会更方便,至少没有人将他们当匪。有一支军队在手,他起码有数种手段赚钱,这个时代山贼横行,只要打出名声,为了政绩,有的是官出钱请他们剿匪。而且从贼人那里抢来的钱也是他们的。没有什么比剿匪更赚钱。
“如此甚好,以后本县有你相助,定能让临桂县过过上好日子。”黄县令欢喜地笑道。和王浩合作至少可以震慑一些坏人,让他们做坏事的时候,不会这么肆无忌惮。
王浩客气地笑道,“县令大人过誉了,临桂县有你这样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才是万幸。县令大人今天不妨留在我调风村吃一顿便饭吧,试试我们山间的特产。”
“本县乐意至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调风村人杰地灵,本县也想多留点时间,沾沾这里的灵气。”黄县令哈哈笑道。
接下来的气氛甚是融洽,黄县令留在调风村吃了一顿饭,席间与王浩说定了王浩去衙门任职的事宜,宾主尽欢后黄县令才离开。此行的结果让黄县令很是满意。走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