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窑炉的实际情况结合,写入控制核心。
这过程容不得半点差错。
前两步虽然新奇,但还在工人们的理解范围內。
真正的挑战是第三步:改造窑炉內部的挡火墙和烟道。
当李向前拿出图纸,指出需要拆除部分原有的耐火砖结构,重建新的通道时。
“小李师傅……”王师傅搓著手,凑近一步,“这窑炉可是咱们厂的命根子,都用了快二十年了,结构牢固得很。这么大动干戈,万一……万一要是弄塌了,或者效果不好,那可就……”
他的话没说完,但担忧溢於言表。
周围几个搪瓷厂的老工人也面露难色,对著那厚重的窑壁直摇头。
李向前放下图纸,没有直接反驳。
他拿起一块特製的耐火砖样品,又指了指图纸上一个复杂的结构剖面图。
“王师傅,大家看这里。”
“我们不是胡乱拆改。这个位置,新的支撑结构,我们参考了鸟类骨骼的桁架设计,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大的承重,比原来的实心墙更稳固,还节省空间。”
他又指向另一处:“还有这里,挡火墙的砌筑方式,模仿了蜂巢的六边形结构。这种结构在受热时,应力分布最均匀,能有效防止热胀冷缩导致的开裂。”
最后,他的手指落在一个弯曲的通道设计上。
“这个挡火墙的弧度,也不是隨便画的。它是根据海螺壳內部的对数螺线设计的。高温烟气经过这里时,会被引导形成一个稳定可控的涡流,就像烧水时锅里的漩涡一样。”
“这样一来,热量就不会直愣愣地冲向烟囱跑掉,而是在窑內充分循环、交换,让每个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