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请今天就向台湾银行拍电报,纸质正本晚三天寄出。”
“没问题。”
巴黎。
塞纳河畔·左岸,孙树澄送走了吃完早餐的黛丽尤,收拾东西,准备去找芭芭拉·赫顿。
前些日子,冼耀文觉得火候未到,没有去正式拜访芭芭拉·赫顿,今天孙树澄会代表他去拜访,商谈一笔100万美元的借款——以投资款的名义借款,亏本有抵押、无利息,赚了双方五五分利润。
冼耀文不差芭芭拉·赫顿这个融资渠道,基本来说,这次是强送对方一笔分红,加深印象,为了给正式拜访做铺垫。
大稻埕。
冼耀文蹲在一个拣茶女的身前,听对方讲述北茶的历史。
台湾种茶的历史不长,满打满算只有百年时光,据说是一位被胡雪岩的官商勾结大法收拾得快被破产的福建茶商,孤注一掷用最后的家产换了茶种,来到台湾开辟了第一片茶园。
大约八十年前,一个英国佬约翰·陶德来台湾经商,眼光精准的发现了茶叶的商机,于是引进机器化制茶的技术,选在大稻埕烘焙、加工后试销到澳门,不出所料大获好评,后将台湾乌龙茶运往纽约,成功掀起了喝乌龙茶的世界风潮,大稻埕的商业从此蓬勃发展。
到了当下,台湾大大小小的茶商如过江之鲫,数不清有多少,茶农买一口大铁锅,就可以化身小茶商,若是买一批烘焙的机器,立马成为中等茶商。
拣茶女知道的不多,历史只懂点皮毛,交易方面的事更是所知不多,冼耀文对她精通的制茶技术不感兴趣,聊了一刻钟便告辞。
踏上迪化街,浏览茶叶之外的生意。
在布行,欣赏一疋疋的五彩布帛,有来自东洋的大件,也有来自大陆的小件,都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