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功在千秋
“若是依你而言,大齐能够保留下来的田地,足够多少百姓耕种?”田泽发问道。
张昭看向国渊,此事虽然是陈宫与他提出来的,但最初却是国渊的启发。
一直以来国渊都在不断的换置田地,排筛中田和下田。
在农田走访的过程中,国渊敏锐的察觉到了田地和粮食过剩的问题,以及对于百姓造成的负面影响。
原本的百姓每年勤勤恳恳耕作于田地之中,种出的粮食即便在向朝廷缴纳近半的税收或者向豪强缴纳相差无几的税金后,剩下的粮食根本不够自己吃的。
为了生存,必须要佐以菜地种植以及日常采摘一些野菜、果子,为地主打零工购买粮食等,才能撑下去。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而现在,随着田地质量的提高、面积的近乎不限量,以及耕牛、农具的普及,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寻常青壮能够耕种的田地面积从原本的不过三五十小亩,达到两三百亩左右,轻松增长了五倍有余。
百姓的粮食生产固然无忧了,但是田地再度出现了“不足”。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东汉时期,牛耕在黄河流域进一步的普及。
《农桑衣食撮要》记载“一牛可代七人力”,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人均耕种面积。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好事。
然而,结果却并不是百姓富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