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鱼符,递到他手中:“子衡可凭此符暂摄诸务,待官印铸成,再行正式之权。”
吕范将犹带一丝余温的鱼符握在掌中,一颗心仿佛也跟着变得温热起来。
严毅一直秉承‘人主劳于求贤,逸于任人’的理念署理事务,将水军工筑之事交予吕范后,便不再逗留渡津,率领众亲卫回返秣陵城。
返城途中,随处可见新迁入的移民忙于垦荒筑舍,看见严毅的车驾经过,众人皆伏地而拜,呼声震野。
车驾由秣陵北门驶入,沿着宽阔的街道向县寺行去。行经寺北阙下时,严毅听到阵阵金石相击之声,铿铿回响。不禁饶有兴致地掀开车厢帷帘,向外望去。
阙下人影绰绰,青石与岗石堆积如山。一座初具轮廓的石台地基周围,上百匠人与数百劳役正在夯筑台基,錾刻碑石。
数月之后,这里将会竖起一座高近三丈的石碑,上书‘江东英烈纪念碑’,以铭记阵亡将士的不朽功绩。
毫无疑问,这是严毅凝聚军心的一种手段。不过,对于那些阵亡的将士,他也怀着深厚的情感。此举既是缅怀英烈,也是收拢军心,算是一举两得。
英烈碑立在秣陵,也引来了诸多揣测。不少人敏锐地察觉到,秣陵或将成为严毅日后规划的军政中枢。
严毅确有这方面的打算,不过在平定江东之前,这件事仍处于筹划阶段。
秣陵城发生的改变,当然绝不止一座英烈碑。
比如城南的武卫营,原本只是一处县卒的屯驻之地,如今却是被修葺一新,挂上了讲武堂的牌匾。
次日清晨,连宵风雪骤歇。铅灰色的云层如幕布撤去,露出千里一碧的琉璃穹顶。
难得遇上好天气,严毅临时起意,改变行程,召集诸将前往新近落成的讲武堂。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