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思成没吱声。
要说难,确实难。
一是涉及领域太广: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工程、量子力学、凝固体物理、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以及材料热力学、材料制备工艺等等等等。
二是足够抽象。就说一点:材料性需结合宏观数据、细观结构、微观原、分子层面……就这一行字,分开都认识,合一块,是不是就感觉:这讲的是什么寄吧玩意?
看不懂就对了,从大四拉几个材料专业的毕业生过来,搞不懂的一大把。
所以,凡是涉及材料学的研究团队,光是研究员就得配十几个,但凡少一个,你这试验就搞不下去。
这还只是基础的团队配置,涉及到具体研究和实践,难度系数是几何倍数的几何倍数。
一是材料设计空间巨大,选择构建单元及其排列方式有无数组合可能,你得一样一样的试,一样一样的排除。
就像林思成报告中的无机盐协同:BTA
+钼酸盐/钨酸盐/磷配盐/硅酸盐。
乍一看,复配体系才四种,感觉好简单?
但具体到分类品种,四种盐类的单体总数是一千一百多。如果扩大到适用于缓蚀剂的无机盐,基础单位是“万”!
而且并不是你把单体选对,实验就能做成功:还需要精准的核心配比、更需添加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酸的种类、数量与顺序,及实验环境参数:PH范围、温度、湿度等等等等,精确到小数点之后好几位的程度。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