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底印花,为缠枝莲纹。胎体比较厚,足有三毫米,釉色虽润,却给人一种失透的视觉感。
这是典型的碱系釉,因为添加了大量的助溶剂,烧结温度相对较低,釉料黏度大,且极厚的缘故。
再看年代,应该也是元代瓷。主要的是,器型也罢,釉色也罢,晶相也罢,和前面那两件都很像。
狐疑间,吴晖把碗翻了过来:
底上印着楷体的铭文:枢府。
感觉有点印象……
吴晖努力的回忆,双眼一亮:“元代卵白釉!”
明《格古要论》: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这里的高,是与元代官窑所有的瓷器类型而言。
说直白点:这是元代宫廷御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就是以卵白釉为基础,创烧的釉上彩。
据传:元代的卵白釉工艺,就源自于宋代官窑的卵白玉。
因为无据可考,所以只停留在“据说”的程度。
但卵白玉叫法,确实来源自于卵白釉。
《格古要论·古饶器》条谓:历朝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唯元喜厚……元朝烧小足印花者,体厚色白且润尤佳,内有枢府字者高。色白而莹最高,又谓卵白玉,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啥意思?
在元代,这种胎厚、质润、小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