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半闷烧,达到既缺氧又不缺氧的临界点,烧出来的就是河津瓷:白中透微黄,又转微青。
如果不缺氧,但因为结釉温度极高,炉温却不足,导致铁元素不能完全氧化,烧出来的就是霍州瓷的这种象牙色。
如果氧气够,温度也够,烧出来的就是元代卵白釉。
再排个顺序:高温缺氧,宋代湖田青白釉——高温半缺氧,金代河津卵白玉——半高温富氧,金晚元早霍州象牙白——半高温富氧,元代卵白釉……
这难道不是这种工艺,从宋代到元代,完整的传承和演变链条?
如果问:为什么同样是半高温,霍州窑烧出来的那么脆,元代烧出来的却那么结实?
看那只卵白釉碗就知道:元代不再一昧的追求薄胎,增加了胎的厚度,厚了三倍还有余。
更关键还在于,元代在胎土和釉料中添加了足够多的助溶剂,不需要一千三百度以上的窑温,只需要一千二,就能完全烧结……
一时间,脑海中念头纷飞,吴晖越想,就觉得可能性越大。
当然,只是可能,这玩意眼睛看不出来,也更不可能只靠推测。
好像在猜到他在想什么,林思成递来了一本文件。
吴晖连忙翻开,匆匆一扫:
四种瓷器的基础成份,微观结构、胎土与釉料配方、微量元素溯源、以及工艺痕迹对比实验……等于林思成把该做的,能做的实验分析全做了个遍。
再看对比结果,吴晖就跟冻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