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为新型战斗机的方案核心,就是避开我们在电子上的相对优势,拿我们在机械上的劣势去硬碰,这很不明智。”
现在电子系统上是多多少少有一些优势了,却反过去和机械死磕,没这个道理啊。
“啊,我明白了,这就是你说的扬短避长的原因?”
高振东摇摇头:“不止,我说扬短避长,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的发动机技术是有限的,能拿出的发动机,在推重比上可能不算难看,但是在最大推力的上限上并不乐观。任何不必要的死重,在我们的空中优势战斗机上都不应该存在。变后掠翼的死重太大了,简直就是在我们发动机本来就沉重的肩膀上,又增加了一副担子,雪上加霜啊。”
本来就扛不了几斤,不用在刀刃上却用在变后掠翼这种对制空战斗没什么鸟用的地方。
变后掠翼复杂的可不只是变后掠翼系统本身,还有因为它而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变后掠翼占据了燃油位置、改变了燃油通路、需要布置额外的液压管路、对飞机的主承力构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影响飞机内设备的布局、影响飞机的气动中心,更扯的是,机翼后掠角的变化,会带来飞机气动中心的移动……
在座的大部分同志,对变后掠翼其实研究并不深,听高振东这么一说,这才有了清晰感受,就连反对变后掠翼的同志大部分都是此时才有了一个明确认识。
这东西对现阶段的我们好像是不那么合算。
但是同样是刚看到国外起步,高振东同志怎么对变后掠翼有如此深入的研究,那就只能说一声人和人之间是真的有差距。
“而且在我看来,如果能实现连续的、和飞控系统实时交联的变后掠翼,那还多多少少有些意思,但是那样的代价之大,还不如在别的地方下功夫。”
比如米格-23的那个变后掠翼就比较一言难尽,手操,只有几个固定角度,要说对空战有什么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