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到了什么程度,举个例子,这里面对阻力的分析,从目录上看,就有十多种阻力来源,而且每一种来源还了一定的篇幅,这些篇幅里的内容是什么,两位同志还来不及看,但是他们相信高总工总不可能在里面诗兴大发写打油诗,绝对每个字都是有用的。
说实话,他们打死也不相信这是高振东在最近才搞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数量有点大。
不过转念一想,这位高总工是流体力学专家,好像又能解释一点点,也许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在这之前人家研究流体力学的时候研究过的,只是在气垫船这个特殊的应用上重新算一遍就行,而计算这个事情嘛,有了计算机,算这点东西的算力总是不缺的,更别说这位高总工一看就是那种能调得动算力的人。
而这件事情在海装局同志的眼里,就是另外一个感受,见多了,习惯了,或者说麻木了。
虽然这里面有一点他们对于这些东西的研究并不深入,对于难度和耗时并没有直接的概念这个原因在里面,但是更多的,还是他们在高振东身上,这类事情实在是见多了。
这还是有时间给他慢慢写,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开会的时候他从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总共只几十分钟的事情也不少见。
两位同志仅仅翻完目录,就抬起头来:“高总工,能不能这样,我们先回去学习学习您的大作,过几天再来拜访您向您请教?这里面内容实在是丰富,一时半会儿我们恐怕连哪儿不懂都没法提出来。”
搞过研究的人都知道,能明确的提出自己“哪儿不懂”,已经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至少是已经入门了,这个程度需要时间去熬才熬出来的,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数学,别说懂不懂的事情,那属于是想多了,能把一个问题本身看懂,就能难倒全世界99%以上的人。
“在非奇异复射影代数簇上,任一霍奇类是代数闭链类的有理线性组合”,说实话,反正这个问题到底是个啥,高振东是看不懂的。这也是数学方面相比物理的永动机之类,胡说八道的人更少的原因——看都看不懂自然就没法胡说八道。当然,哥德巴赫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