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征辟,故而荀贞在陈留的统治基础犹尚不稳。
是以,两千的兵马驻扎,尤其随着河南尹可能即将会出现大的争夺战事,渐渐已显不足。
往陈留郡增派驻兵,是早晚的事儿。
既然是早晚的事儿,那么何不干脆现在就增兵过去?不费什么事,只是把需做的事情提前做了而已,并且如荀彧所说,还能起到守边、增援河南尹的作用,确是一举三得。
荀贞便就同意了荀彧的建议。
荀彧接着说道:“二者,阿兄遣赴洛阳的后续援兵已到洛阳,这批援军的将校多与徐荣不相熟,这批援军的兵士也是分别来自不同的州郡,且有黄巾降卒,平时尚可,一旦出现大战,或有可能会出现指挥不协、配合不力等现象,因彧以为,宜檄令徐荣,命他趁现下无战之时,多与诸将熟悉,多熟悉诸将部曲,多使先后抵达洛阳的诸部联合作些演练,以能尽快地使洛阳现有之全部驻兵磨合完成,做到‘知己’为先。如此,战端开时,内无忧矣。”
第二批援赴洛阳的部队,上个月中时,就已经尽数到达洛阳。
这批援兵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王融、公孙犊部,一部分是吴霸部。
王融、公孙犊是泰山郡人,他俩是在荀贞攻打泰山郡时投附荀贞的,其二人所部兵俱泰山郡人。吴霸本是汝南黄巾的渠帅,为李通所败,因是成为了李通的部将,其部兵都是汝南人。调王融、公孙犊部到洛阳,是因为王融的亡兄王匡,曾在诸侯讨董时任过河内太守;调吴霸部到洛阳,是因为而下吕布早已被打退,汝南毕竟是孙策的地盘,不合适再留驻太多荀贞的部曲,而李通拥众七千余家,有壮卒万余人,这个数目不免太大。
荀贞从谏如流,亦接受了荀彧此议。
於是命幕府长史袁绥、司马宣康,从随军改屯到昌邑的兵马中,选择敢战三千人,即日调驻陈留郡;又令主簿陈仪起草檄令,命徐荣加紧与到洛的别部援兵之将士熟悉,命他集中各部,多做演练,以在将来的河南尹此战中能够打出好的配合,檄文写就,亦当日发出。
——荀彧的这第二个建议,实是非常重要,也非常需要。别的不说,只语言这块儿,王融、公孙犊帐下的泰山将士和吴霸帐下的汝南将士,如果不叫他们互相多做熟悉,恐怕连对方的方言,对方在说些什么,他们中的另一方都听不懂。此两郡多山,方言均是较为难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