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是想南渡偏安的一系列操作,还是让岳飞心中充满着意难平,忍无可忍之下,才终于上书,将自己心中的愤懑给全都发泄了出来。
按理说,他是欣赏李纲的,也知道李纲与汪伯彦、黄潜善之流不同,是真正的治世能臣。
但他还是在奏疏中将李纲也骂了一通,可见这段时间建炎朝廷的一系列行为,已经彻底激怒了他,让他忍无可忍。
而后,岳飞在坦然之余,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不甚乐观的预估。
最好的结果,无非是朝廷听取了自己的建议,稍微更改了一下方略,对自己有所安抚和褒奖;
次一等的结果,没采纳建议,但也不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又或者压根没人注意到这封奏疏;
坏一些的结果,则是因言获罪,被处罚甚至直接被罢免官职;
最坏的结果,被杀也不是全无可能。
而若是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发展,在这封上书之后,朝廷中给出的回应是“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夺官归田里”。
也就是说,朝廷压根没有跟他说,这番建议是对还是不对,而只是表露出一种赤裸裸的轻蔑:国家大事也是你这种人配议论的?直接免官,抹去从军之后的一切功绩,爱去哪去哪吧。
而这其中,更多的是轻蔑,而非对政见不合者的打压。
一个小小的武翼郎,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其实,在岳飞递上奏疏之后的几日,就已经有些后悔了。
不是后悔仗义执言,而是因为,朝廷中传来消息,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位佞臣,都被陛下罢免了!
据说当时陛下在殿上的英姿十分神武,一脚把汪伯彦踹飞,颇有太祖遗风。
得知这一切之后,岳飞知道自己奏疏中弹劾的那两位关键人物,已经没有了,不免又对这个新朝廷,重新充满了期待。
甚至时有反思,自己在奏疏中的一些措辞,是不是过于激烈,有些小题大做了,会不会因此产生反效果。
只是在这种犹豫之中,岳飞却迎来了他最乐观的情况下都为设想过的一种可能。
皇帝竟然力排众议,封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和枢密使,这等于是将整个宋朝的军权,全都不由分说地交到了他的手上。
如果对于其他人来说,此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