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徐溥刚走到翰林院门口,还没等进去,就见刘健从里面迎了出来。
徐溥上前问道:“希贤,你为何在此?找我有事吗?”
刘健道:“先前您让人传话来,让所有人都在参劾掌院学士张峦的奏疏上联名,本来已收集得差不多了,但适才西北捷报传来,翰苑同僚震惊之余,纷纷议论,认为此事应当慎重再议。”
徐溥叹道:“我此番回翰苑,也是为叫停此事。”
“这参与不参,有何讲究?”
刘健问道,“据说李孜省和覃昌二人,领兵在塞外抵御鞑靼人,大获全胜,还是按照张峦所给情报方才取得的战果?
“张峦远在京城之地,如何得悉千里外的鞑靼人的行军动向?莫非是……”
徐溥一听,赶紧叫停:“切莫多做猜测。”
因为徐溥已经感觉到了,这帮站在儒家学术顶端的翰林,从理性角度做出猜测,张峦很可能是跟鞑靼人暗中有勾连,或是牵扯到鞑靼内部派系之争,鞑靼人要借助大明边关将士之手来教训那些不听话的部族武装。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当下最符合这次“神迹”的解释。
毕竟大明文官最通人情世故,做事素来讲究“合情合理”,你张峦在皇帝面前装神弄鬼,绷绷面子装装逼也就算了,还想让我们相信你真的通晓天机?
不好意思,这实在是超出人类正常能力所及,别怪我们不相信。
徐溥道:“据闻,李孜省领兵出关后,埋伏于边民的营地内,待鞑靼骑兵抵达时,突然杀出,星夜破敌后立即回兵关隘。如今鞑靼兵马或将卷土重来,贼酋可能调集更多部族武装进犯偏关。”
刘健点头道:“边防本无事,或因此一闹,事便不能了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