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他的带领下,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成为能和卢瑟福、伊蕾娜、费米等人领导的研究组争锋的存在。
1938年,关于“超铀元素”的讨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卢瑟福等大佬们都无法解释,用中子轰击铀元素后,为何找不到超铀元素的踪迹。
而哈恩和迈特纳却有了新的实验证据和发现。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进一步研究的时候,意外降临了。
当时的德国开始了大规模且残酷的排犹运动。
迈特纳因为具有犹太血统,被迫离开德国,前往瑞典避难。
即便如此,他和哈恩依然保持着书信往来。
但人终究是会变的。
不知是出于政治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哈恩忽然开始对迈特纳变得冷淡,回信也越来越慢。
有一次,迈特纳在寄给哈恩的信中表示,她认为用中子轰击铀,并没有产生超铀元素。
而是铀在中子的轰击下,碎裂成两个大小相近的碎片。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铀核裂变”猜想。
当时的物理学界虽然早已证实核裂变的存在,但那都是轻核裂变。
像铀这样的重核裂变,大家都以为不会发生。(具体区别见539章)
令迈特纳感到心痛的是,这一次,哈恩再也没有回信。
接着,就是哈恩独自获得了1944年的化学诺奖,获奖理由正是发现了重核裂变。
1945年,德国战败,海森堡和哈恩等领导德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