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卫所改制的官吏授勋——
他要让文官认识到,当文职军官是当前官场的一条捷径,能够更快立功,提拔到更高品级。
而且卫所改制这件事,在朱由检看来不亚于一场大战。改革是否成功,关系到大明的军事根基。
袁可立等枢密院官员听到皇帝要给他们记功后,顿时齐声谢恩。
朱由检又有些好奇地问道:
“之前估算十丁抽一不是不够吗?”
“怎么现在又能征两万兵?”
袁可立闻言回道:
“之前臣是城中户口约有三成军民户估算。”
“实际调查之后,臣等发现祖上曾是军户的要更多些。城中十四万户,约有六七万户能够划入军民户。”
“再加上租种官田的民户同样纳入军民户,三环内军民户的数量,现在估算能达到八万户,甚至更多一些。”
“神枢营从这些军民户中,每年能征召到六七千人服役。”
朱由检闻言点头,对这个问题解决很是欣喜。又计算道:
“每年七千人,按二十年计算,就能训练出十四万预备役。”
“京城有十万禁军,再加上十四万预备役,城防当是无忧了!”
这其实才是他从军民户征兵的最大目的,让京城的丁壮尽量接受军事训练,成为合格的预备役。
这样纵然朝廷将来不会征召他们去外地打仗,京城遇到危险时,却能让他们守城。
各种城防工事,也是这样安排。确保京城不会一下子被攻破,能等到勤王军队。
对此非常关心的朱由检,又问袁可立道:
“枢密院有没有统计过京城的常备兵力多少?有多少兵力能被第一时间动员起来?”
“民兵预备役总数又有多少,能帮助守城的丁壮又有多少?”
“遇到最极端的情况,能够动员多少人守城?”
“能守多长时间,等来勤王大军?”
这么多的问题,枢密院当然不能都顾到,但是一些基本的数据,袁可立还是清楚的。
他在思索之后回道:
“京城的常备兵力,大概有京营禁军十万人,陛下内廷的御营一万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