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们都日理万机的,会在意一个平头老百姓的死活?”
“你懂什么?为官一任,最重要的是声誉,首长们不是常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番薯’吗?”
“对对对,我想起来了,这位新县令的背景还有些特别。”
“哦,怎么个特别法?”
“前些日子《羊城快报》上登了头条,新县令出身工业领域,有个雅号叫‘药师’,据说这大宋的灵丹妙药都出自他手……”
不等这人说完,就被其他人打断:“你不早说!”
“谁叫你们不看报纸的……”
“新县令也姓张,说不定五百年前与我们家玉是一家,若是能认个同宗……”
“做梦吧你!”
……
听着听着,张家玉心中燃起了微渺的希望,来了点精神,没想到他离开的这些天里,广州城又发生了这么多的新鲜事。
南海学宫,即南海县学,是古代南海县最高官办学府,始建于南宋,后来由于战乱,三易其址。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移于西城高桂坊之菊坡祠故址,番禺县学亦毁于元初兵燹,当时附于南海县学,二学各析其半,以东属南海,西属番禺。
元初两县学挤在一起,薄于民居,甚隘且陋。明初洪武三年,朝廷下诏全国郡县俱兴建县学,番禺县学移建至城东,南海县学则未易址。洪武二十二年,训导张立以庙学低矮狭窄,请于御史王骥,辟东北民房,扩大县学,并创馔堂(食堂)。洪武二十六年,教谕唐善同扩展华子巷民居,改县学门南向。永乐七年,县学内建大成殿,再次拓展县学后面的地域,并创建尊经阁(图书馆)及东西号舍。正统八年,重建大成殿,复拓学宫后地,建东西号舍十四间。景泰三年,副使韩壅用盐仓街的隙地交换县学东面的民房,扩大县学。嘉靖六年,在县学东侧建聚奎楼,县学前建屏墙,将此处民居迁移到县学南面,在屏墙后修建号舍……
被魏必福举荐给张枭的前任南海县令黄熙胤正带着张枭参观南海学宫,如数家珍地向张枭介绍南海学宫的历史沿革。
“首长,你看,县学东面原有青云路,年长日久,附近居民在路旁筑居室,将路湮没。三年前,是学生带人复修旧址,并修饰兴贤、育才二牌坊。”黄熙胤说起这件事还颇有些引以为豪。
“嗯,黄参议执行力还不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