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凝固成完美的球形。
这不是普通的散热现象——那些由单晶金刚石构成的散热结构正在将过剩热能转化为相干性极强的生物激光。
当康纳斯仰头咆哮时,它的口腔内部形成了完美的谐振腔,一道蓝白色的等离子束击穿了整整三重安全壳,在五公里外的岗岩山体上留下了直径137米的玻璃化坑洞。
光束接触山体的瞬间,岗岩并非被融化,而是在皮秒级时间内经历量子隧穿效应直接等离子体化,形成的玻璃态陨石坑边缘呈现出完美的波函数干涉纹路。
更可怕的变化发生在细胞层面。
康纳斯端粒酶活性正在呈指数级增长。
它体内沉睡的古老基因片段被核辐射激活,这些可以追溯到寒武纪的“哥斯拉基因“正在改写线粒体的能量转化机制。
原本用于三羧酸循环的酶体系,现在变异成了能够直接催化铀-235裂变的生物催化剂。
三羧酸循环的代谢路径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闻所未闻的“生物核体“——这些纳米级的有机结构,居然能够精准控制铀-235的裂变速率。
能量转化效率曲线已经突破了理论极限——这不再是生物体,而是一个会行走的增殖反应堆。
康纳斯转向第二座反应堆的步伐带着诡异的韵律。
每次爪足落地,地面都会泛起铀-238特有的亚临界震荡波。
地震仪记录到2.7赫兹的次声波频率,这正是维持链式反应的最佳节奏。
它新生的背鳍开始有规律地脉动,每次收缩都会释放出精准调控的中子流。
反应堆大厅里的空气因为电离而发出诡异的蓝光,飘浮的尘埃在静电场中排列成斐波那契螺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