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云图,“原模型假设燃烧是‘均匀点燃’,但实际上,激波漂移导致火焰前锋呈‘手指状’分布,某些区域的反应物浓度过高,瞬间释放大量热量,形成局部热壅塞。”
陈辉快速修改反应动力学模块,将“空间非均匀反应速率”引入模型——这意味着,每个网格单元的燃烧速率不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由当地的温度、压力、组分浓度共同决定的动态函数。
九章三号的风扇声陡然升高,服务器集群进入全功率运转,陈辉盯着屏幕上的能量方程,额角渗出细汗……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在九章三号的强大算力支撑下,每隔半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次迭代,第6小时,误差曲线终于跌破2%;第13小时,燃烧振荡的周期与实验数据完全吻合,第18小时,热壅塞的热流密度峰值误差仅1.2%。
“成功了!”林正则的声音带着哭腔。
屏幕上,修正后的模型正流畅地模拟着Ma6工况下的燃烧过程,激波稳定锚定在喉部,边界层分离区被控制在安全范围,火焰前锋均匀铺展,没有振荡,没有壅塞!
陈辉没有欢呼,他依旧皱着眉头。
他调出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模块,盯着一组异常数据——在燃烧区下游的x=800mm处,模型预测的热流密度比实验低8%。
“这里有问题。”陈辉快速调出该位置的网格划分,“原网格在x=800mm处用了均匀加密,但实际燃烧室的结构……”
他突然想起实验日志里的记录:为了安装测温探头,x=800mm处的壁面有一个0.5mm的凹痕。
“几何缺陷!”陈辉的声音里终于带上了一丝兴奋,“模型忽略了壁面的微小凹痕,导致边界层在该处提前分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