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带算盘,他带了一箱“楚记补丁布”,送给西域城邦的牧民:“你们骑马磨破衣,这布耐磨,补丁还能绣你们的图腾。”
牧民们喜欢,贵族们更稀罕他带来的“绣着西域花纹的江南锦缎”,一来二去,竟和他签了“以胡麻换丝绸”的长期契约。
-
面对草原部落的刁难,他转而联合大乾军方:“边疆将士缺冬布,我愿用布帛换互市权——将士穿暖了,牧民也能拿皮毛换布,两边都好。”
朝廷答应后,他在边境设了“布帛兑换点”,特意让匠人在冬布里缝上夹层,这样一来可藏密信,却对外说是“保暖棉絮”,将士们口口相传“楚记布能护命”,草原牧民见状,也偷偷绕过部落首领,拿胡麻来换布——一场看似无解的垄断,被他用“笨办法”拆成了“人心所向”的利益网。
二十五岁的“天罡底牌”——笨人之道,在倒反本心。
如今楚霄坐在金陵城最气派的“楚记总号”里,案头摆着老道留下的木拐——拐头刻着“反”字,拐尾刻着“正”字,合起来正是“倒反天罡”的玄机。
家里人早已知道,当年那个“笨手笨脚”的长子,其实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他记不住账本,却能记住每个老客户的喜好——挑夫喜欢耐磨的粗布,绣娘喜欢柔软的棉麻,就连宫里的公公,都知道“楚记布料的纹路整齐,裁衣服省料”。
他不懂勾心斗角,却在老道指点下把每年三成利润捐给灾区。指尖敲了敲账本,他说得直白:“不是图名声,是让生意路上多些记着咱好的人——这样路才走得长。”
当大乾富豪榜排出时,楚霄以“月流水两百万两、垄断八成布业”登上前十,父亲看着他铺遍十三州的布行,终于明白:这个曾被嫌弃“笨”的少年,从来不是不会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